心臟、心血管檢查
LD是存在於細胞內的酵素,幾乎所有的組織受到傷害都會釋出LD,濃度最高存在於心臟、肝臟、腎臟、肌肉、紅血球。
上升於酗酒、貧血、燒傷、腫瘤、意外、心臟衰竭、心肌梗塞、癲癇、感染、肝炎、黃膽、白血病、肺梗塞、肌肉傷害壞死、手術、中毒,以及使用藥物引起細胞的傷害。在心肌梗塞時,酵素活性上昇與下降回復都比GOT慢。因為器官特異性低,當LD上升超過參考區間,可以使用LD電泳分析分別組織來源。
肌酸磷化酶主要存在於肌肉及腦組織內,血清數據反映細胞的傷害。
臨床上,CK最常使用於心肌梗塞、骨骼肌肉疾病及中樞神經系統傷害的診斷與監測。協助診斷心肌梗塞,Myocardial Infarction,MI,上升於發作後4-8個小時,12-24小時到達高峰,心肌傷害後3-4天回復正常。
腸傷害、腦腫瘤、腦創傷、燒傷、癌症、肝昏迷、中毒、心肌炎,肌肉方面的疾病如肌肉萎縮、多肌炎、外傷、手術、肌肉過度使用、劇烈運動後,CK都會顯著上升。
臨床上也使用在心肌梗塞之監測。下降於腦下腺前葉分泌不足、肌肉質量不足。
CK-MB是肌酸磷化酶(creatine kinase,CK)的三種同功異構物中(CK-BB、CK-MM及CK-MB)的其中之肌酸磷化酶(CK)是肌肉代謝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酵素,在三磷酸腺苷(ATP)參與下催化肌酸磷酸化的可逆反應。
CK-MB是由兩個亞單位所組成(每個分子量=40000):M亞單位是在肌肉中表現,而B亞單位則是在腦中表現。但BB FORM、腎臟病患、癌症病患等會造成CK-MB假性升高。
CK-MB同功酶主要存在於心肌中,表現肌酸磷化酶的20%活性。超過5%的CK-MB也可在前列腺、脾臟或骨骼肌中被發現,其表現的量隨著肌肉類型功能的不同而有所不同。在急性心肌梗塞後,CK-MB會出現在週邊血液當中,反應出心肌細胞的受損。CK-MB迅速地在12小時內達到其高峰值,隨後逐漸降低,於36-72小時後恢復正常。CK-MB的升高和下降,與心電圖的改變以及臨床胸痛的病史,通常可用來考慮診斷急性心肌梗塞。
CK-MB的偵測還可作為血栓溶解治療後,心肌再灌注的非侵入性評估指標。CK-MB的升高還可見於骨骼肌的創傷,但是沒有急性心肌梗塞時CK-MB出現的上升下降的特性。早期用免疫抑制技術來偵測CK-MB的活性,其報告會以CK-MB與測得的CK活性之間的比值來表示(CK-MB/CK)。然而,當檢體中出現CK-BB、腺苷酸環化酶(Adenylate cyclase,AK)以及非典型的CK形式(Macro CK)等不能由抗M抗體所中和的物質時,通常會引起CK-MB檢驗結果的升高。
時至今日,許多免疫酵素偵測技術已被用來測定CK-MB的質量(ng/mL),與測得的CK-MB活性有很好的相關性,並且沒有CK-BB、巨CK以及腺苷酸環化酶的干擾。
TnI檢測心臟血管疾病的價值並不只止於MI Cut-off值上下的判讀,還可分辨出於低濃度時,正常與具危險性病人的差異,例如第一個切點以下,99%是正常,第二個切點以上,可以診斷心肌梗塞。這兩個切點之間,代表心肌傷害的程度。
心臟組織壞死時,TnI釋到血液中,在不穩定的冠狀動脈疾病,檢驗TnI可以提供分別高危險與低危險群的功能。
TnI是心肌梗塞的早期到晚期特異性的指標,TnI比TnT特異性更高不受肌肉損傷,慢性腎衰竭干擾。但是各家廠商數據差異很大。 TnI也適合血栓溶解療法之偵測及反應梗塞大小。
在急性心肌梗塞,TnI是最重要的基石,規範:在急性冠心症狀(acute coronary syndrome,ACS) 臨床症狀後的24小時內,TnI超過正常群99%切點,代表心肌梗塞。(NACB guidelines for biomarkers of ACS)
通常TnI在急性心肌梗塞後6-8個小時上升,建議的時序採檢時間是6-9個小時以及12-24個小時。當第一個測試點陰性時,要觀察第二個測試點;當第一個測試點陽性時,第二個測試點可以排除其他心臟的傷害,例如心肌炎(myocarditis)兩次的數值相近,洗腎病人心肌比較厚在出現ACS症狀時也要多測幾次。
TnI使用在心肌壞死,是極佳的指標,但是需要等6-8個小時才觀察到陽性,急診時CK-MB可以提早一個小時,myoglobin可以在MI後1-3小時內上升,但是myoglobin特異性較差,骨骼肌損傷也會上升,估計25%的急診病人會上升,大部份是肌肉傷害、腎臟等其他疾病。
胸痛或ACS症狀,TnI檢測陰性,也不是絕對安全的,後續有可能就要發生MI等等的風險,專家們還再繼續尋找適合的組合檢查。
Myeloperoxidase(MPO),美國FDA在2005年8月才核准上市,是另一個生物指標,可以找出TnI陰性但具有MI風險的病人。冠狀動脈血管粥樣硬化(Plaque)不穩定時,在受傷害的組織動員中性球單核球,釋出MPO,在胸痛後4個小時內就可以觀察到上升。MPO上升代表胸痛當時MI的風險上升、接續MI的風險上升、1個月及6個月死亡率上升以及需要積極的處理。MPO濃度變化很快,因人與疾病而異,高值代表高風險。(MPO cardiac尚未通過國內查驗登記)
Troponin是壞死的指標;B-type natriuretic peptide(BNP)是荷爾蒙的指標,反應心臟缺血、壞死的壓力。BNP是心室功能不全的指標,45歲以上,BNP數據臨近正常上限,未到心臟衰竭的濃度時,以心臟超音波就可以看到肥大與結構的改變,高血壓、冠狀動脈疾病的發生率也比較高,所以有一些研究將BNP放入預防性的指標,更積極的使用藥物管制、下降心臟疾病的風險。
專家初步建議的心臟指標是TnI、BNP、MPO。
將Protein bound及雙硫鍵還原後,測定總量。Homocysteine(Hcy)被認為是動脈栓塞的危險因子,所以列入凝固機能亢進的評估。
Homocysteine是methionine藉由cobalamin、folate、pyridoxine、riboflavin代謝的產物,所以Hcy常與folate成反比,Hcy增加5 umol/L會增加男性1.6女性1.8倍冠狀動脈血管疾病的危險。
除了與各種血管疾病相關,與胎兒神經管缺損、流產、胎盤梗塞、老年人的認識力、腎毒素有關。
時至今日,臨床實驗室仍然無法對CHF(充血性心臟衰竭)的診斷有太多的幫助,主要還是依賴病患的病史,一般檢查,心電圖,X光,和心臟超音波來診斷,在準確度和敏感性上不能達到理想的標準。有鑑於此,近年來的NT-ProBNP相當受到醫師及心臟學家的重視。NT-PTSHroBNP (N端—前腦利尿肽)是一種神經荷爾蒙,由108個氨基酸所結構而成,當左心室功能不良時,NT-ProBNP會被分泌出來,其目的在於補償心室壁的擴張,減少心室的負荷。我們只要抽取血液,然後測試其濃度值,即可診斷是否患有左心室收縮功能不良及心臟衰竭。NT-ProBNP 的濃度和美國紐約心臟學會(NYHA)的心臟衰竭分級呈一定比例增加,所以我們可藉由NT-ProBNP 血中的濃度清楚判定病人心臟衰竭的嚴重程度。Wright等人說明在初步評估中納入NT-proBNP測量值的話,可使一般家庭醫師的診斷準確性改善21%。
NT-ProBNP可以應用在診斷所有型式的充血性心臟衰竭、排除左心室功能不良、測試心臟衰竭的嚴重程度及預後評估、急性冠心症病人的危險分級。也可以應用在高血壓病患的左心室病變、肺栓塞的癒後評估、急性心肌梗塞的癒後評估、主動脈狹窄的危險機率評估、社區篩檢、心臟用藥β-阻斷劑的評估。 Gustafsson確認以125 pg/mL NT-proBNP為截點可有效排除基礎照護族群內的左心室收縮失調患者(97%靈敏度,46%明確性,及99%陰性預測值)。
BNP及NT-proBNP都是診斷心臟衰竭的工具,BNP的半衰期是22分鐘,但NT-proBNP具有約1-2小時的半衰期,後者的plasma clearance較慢,在體內循環的濃度會較高,所以在早期無症狀的心臟衰竭會有成比的NT-proBNP上升。
膽固醇外因性來自食物在肝臟合成,內因性在體內細胞合成,膽固醇是動脈硬化危險因子。
上升於動脈硬化、膽道阻塞、黃膽、心臟衰竭、庫辛氏病、糖尿病控制不良、腎絲球腎炎、肝臟儲存障礙、脂質代謝及堆積疾病、高脂蛋白血症、腎臟症候群、慢性胰臟炎、肝糖儲存堆積疾病、藥物。
下降於溶血性貧血、惡性貧血、肝臟合成障礙、肝炎、甲狀腺機能亢進、營養或吸收不良、尿毒症、低脂蛋白血症。
Triglyceride,三酸甘油脂,由脂肪酸及甘油酯組成,佔VLDL的70%,也佔LDL的10%。飲食來源的三酸甘油脂是以Chylomicrons的形態經由淋巴系統及血流,進入脂肪組織。肝臟也可以將多餘的糖類、蛋白質及脂肪酸來合成三酸甘油脂,來反應人體目前的需要,先儲藏在脂肪組織,將來需要使用時再轉變成葡萄糖拿出來使用。
三酸甘油脂可以與其他脂肪檢查作為脂肪代謝異常、心臟血管的評估。
三酸甘油脂上升於酗酒、主動脈瘤、動脈粥狀硬化、糖尿病、最近高糖高脂肪的飲食、家族性、脂肪栓塞、肝糖儲存疾病、痛風、高脂蛋白血症、甲狀腺機能不足、黏液水腫、心肌梗塞、腎臟症候群、胰臟炎、懷孕、饑餓早期、壓力、抽煙。
三酸甘油脂下降於脂蛋白缺乏、刺狀紅血球、肝門脈硬化、慢性肺阻塞、過度滋養、甲狀腺功能亢進、營養不良。
還有一些藥物會改變血液濃度。
HDL-C,高密度脂蛋白,被認為具有清除週邊血管膽固醇的能力。
HDL-C低值,心臟血管疾病的危險機率比較高。當HDL-C與平均值比較,每下降5 mg/dL,冠狀動脈心臟疾病危險機率上升25%。
飲食習慣於高糖類、多不飽合脂肪者,HDL-C也會比較低。
其他的危險因子包括抽煙,肥胖,沒有運動。
低膽固醇的食物具有改善的效果,避免食用:奶油、豬油、棕櫚油、椰子油、用油有餡烤的點心(pastries)、雞蛋餅(waffles)、萼梨(avocados)、橄欖、肝、培根、香腸、熱狗、肉、乳酪、冰淇淋、巧克力。
LDL-C被認為是不好的脂蛋白,攜帶膽固醇由肝臟送到身體其它部位會沉積在周邊的組織,與心臟血管粥狀動脈硬化、微血管疾病有關。
上升於心肌梗塞、冠狀動脈粥狀硬化、糖尿病、庫辛氏病、高膽固醇及飽合脂肪、第二型高脂蛋白血症、甲狀腺功能不足、門靜脈硬化、腎病、紫質病,懷孕。
下降於脂蛋白缺乏、第一型高脂蛋白血症、慢性肺阻塞、關節炎、營養不良,Reye’s syndrome,壓力以及某些藥物。
Apo A是HDL主要蛋白質,低值預測CHD優於HDL-C。
上升於藥物及雌激素治療,Familial hyper-lipoproteinemia、體重減輕有關。
下降於肝膽疾病、慢性腎衰竭、以及冠狀動脈疾病A-lipoproteinemia、lipoprotein lipase cofactor deficiency。
Apo-B是LDL主要蛋白質,高值預測CHD優於LDL-C。
上升急性疾病、慢性腎衰竭、心絞痛、以及冠狀動脈心臟疾病,可能和Hyperlipoproteinemia Type IIa、IIb、IV、V有關。
下降於慢性貧血、肝細胞功能不全、酵素缺損或營養不良。